把美术创作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
贾炜
为中国美术培根铸魂
贾炜生于北京,祖籍山东,现居重庆、珠海、威海和邯郸,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北分会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河北邯郸市油画协会副会长,河北 省一级工艺美术家,国家一级美术师。2013法国巴黎卢浮宫国际美术展铜奖法国巴黎;2013法国巴黎卢浮宫国际美术展中国选区金奖南宁蓝天美术馆;2013第12届全国美术展河北展区入选河北美术馆;2013翰墨华章大美邯郸优秀美术作品展优秀作品奖邯郸美术馆;2014庆祝建国65周年河北省美术作品展入选河北美术馆;2014中法建交50周年巴黎东西方国际艺术展金奖南宁蓝天美术馆;2015首届凯歌杯中国画百家精品展入选厦门;2015中国画学会明德.和融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入选济南组委会收藏;2015香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全球华人书画展入选香港;2015首届凯歌杯中国画百家精品展入选厦门;2015中国画学会——明德.和融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入选济南组委会收藏;2015香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全球华人书画展入选香港;2016香港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书画大展优秀奖香港;2018第13届全国美术展河北展区入选河北美术馆;2018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球华人书画展入选香港;2020年墨韵中华书画展金奖2023年入选法国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品展;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王天紫:您参加过多个国内外重要展览,包括巴黎卢浮宫国际美术展览等,这些经历对您的艺术发展有何影响?是否能分享一些难忘的经历和收获?
贾炜:上世纪末期,随着改革开放国门大开,国内的许多艺术家特别是油画家走出去后,看到外国的艺术大师的真迹大为震惊,连油画大咖靳尚谊先生都惊呼,以前在国内的油画是白学了,完全没有摸到油画的真谛。甚至有人认为,国外已经把写实油画的路走到了尽头,达到了顶峰。国人再怎样画也不会达到那样的高度。有人干脆放弃油画笔,拿起毛笔画起了中国画,还有的玩起了当代艺术,玩起了多媒体,玩起了装置艺术。这似乎成了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其实这也大可不必,油画之路西方人可以走,东方人为什么不可以走?油画与中国画只是工具不同,画法不同,观念不同罢了,但殊途同归,所以,画什么?怎样画?才是国人深度思索的问题。上海的王劼音,重庆的罗中立等,都是从国外回来后,才走上了自己艺术变法的探索之路。我们既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能妄自菲薄。饭要一口一口的吃,路要一段一段的走。我们永远是在路上。
《秋风又起》100X80cm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王天紫:您的作品被入选中国大型文献珍藏限量版《江山如此多娇》文献臻藏册,该册集结了众多艺术家的作品,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您如何通过自己的作品传达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贾炜:哲学里有个名词叫扬弃,指的是在事物的新陈代谢过程中,发扬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抛弃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是发扬与抛弃的统一。其实中西绘画都是在扬弃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的。虽说材料、工具的运用和表现手法不同,但目的是相同的,都是画家用画笔去表现内心世界和客观世界。自从油画传入中国,国人就不断尝试这个画种如何民族化,先辈们也不断做了许多努力。现在有人提出,油画民族化是个伪命题,说中国人只要画,自然而然就有中国的气质,无需刻意追求。我觉得也有一定的道理。不知道旅居法国的著名画家赵无极是否有意追求中国风?还有台湾的雕塑大师朱銘都是传统与现代精神结合的最好的艺术家之一。我在上世纪90年代也做过一些探索,画过一些如《静静逝去的世界》、《太行九月》等作品,主要是减弱条件色和环境色,尽量用中国传统的固有色表现手法和散点透视的构图,但这些都是肤浅的表现。如何较好的表达意象和富有诗意是我今后一直追求的目标。我也尝试用不同的纸材画过一批画,如《听风》、《秋荷图》等等。虽说也有一些好评,但也有人质疑说,不好归类。说你是中国画吧,又不是在宣纸上或绢上画的,油画更不是,说是综合材料吧,也不像,我自己也比较困惑。但路还是要走的,因为我高兴。就像有人说的,画,一方面是画给别人看的,更是画给自己看的,高兴就好。因为这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太行!太行》 150X180cm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王天紫: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要求民族文化事业的崛起、美术事业的全面进步,作为这一伟大事业中的一名实践者,您觉得美术、美育在这个过程中有着什么样的作用?
贾炜:这个问题有点大。著名画家吴冠中说过:“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现在很多人穷,穷的不是物质,也不是文化,而是审美。没有恰当的审美,生活将变得粗俗不堪,无聊至极。无审美力者必无趣。举一个小例子:一行人去大西北旅游,面对茫茫沙海的黄昏,有人大呼上当,有人大喊真好看,有人高声诵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您认为谁更俗?谁更雅?谁更有趣味?
丹麦学者罗斯缪森说:“北京城乃是世界的奇观之一,它的布局匀称而明朗,是一个卓越的纪念物,一个伟大文明的顶峰。”
美国建筑学家贝肯说:“在地球表面上,人类个体最伟大的工程,可能就是北京城。”
中国建筑学家梁思成更是说道:“北京为世界现存中古时代都市之最伟大者。”
威尼斯和佛罗伦萨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意大利政府对待新建筑,别说在市中心盖了,就是城市的周边也不允许盖高层建筑。修缮古建筑,尽量不破坏原有风貌,新补加的砖瓦,都要在上面注明是某年某月新做的,并以新做旧,真是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功夫做到家了。
作家木心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被称为中国工业设计之父的清美教授柳冠中也说过:“越来越追求实用化的背后,伴随的是无趣的人生和创造力的枯萎。”
蔡元培曾说:“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一个完整强健人格的养成,并不源于知识的灌输,而在于感情的陶养,这种陶养就在于美育。”
没有美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育。审美关乎社会文化的前进方向。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美育是教育人们发现美、理解美、追求美,让美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是以美育人,以文化育人,让中华美育为文化自信筑基。
《太行九月》90X100cm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王天紫:请谈谈您如何思考和贯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贾炜: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必然要与周围的事物发生关联,只有在这种关联中,最能触动你内心的东西,才能激发你去表现的欲望。罗中立如果没有十年知青生活,不可能有今天的《父亲》;陈丹青没有游历西藏的体验,也就没有后来的《西藏组画》;路遥如果不是土生土长在秦川大地,又怎能会写出《人生》、《平凡的世界》等令人泪下的巨作;郭宝昌如果不是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又怎能拍出脍炙人口的《大宅门》?所以我们常说,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离开了沸腾的生活,艺术创作将是无源之水。具体的说,我们只有经常深入到基层,深入群众中去,关注百姓的喜怒哀愁,才能更好的去表现他们,创造出更好的作品。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王天紫:你怎样理解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在全球语境中,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创作性转化问题?
贾炜:传统,代表着一种历史的传承和积淀。是我们在不断前行的过程中赖以依靠的基石。传统与创新并不矛盾,而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我们从中国美术史和西方美术史中去观看,从远古发展至今,一直是在传承和发扬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和发展的,一直是一个随着社会发展而扬弃的过程。正如徐悲鸿所言:“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传统需要创新来维持,创新也需要传统来推动。只有这样,才能伴随人类日新月异的进步,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传统是我们未来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动力源泉,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需要在保持传统特色和精髓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元素。不断创新和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使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太行颂》150X210cm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王天紫:您认为您当下的美术创作在主题、语言、观念等层面想要整体呈现出怎样的面貌或者变化?
贾炜:过去有一种说法,一个人的艺术风格(面貌)的形成,无不是知识的积累、社会阅历的沉淀和艺术修养的不断提高而厚积薄发。但现在又有一种说法,就是天才论,就是性格论。梵高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这个没上过什么学,又非科班出身的精神病患者,能画出世人震惊的、足以载入世界美术史册的画作,不是天才是什么?不是性格使然又是什么?甚至有人质疑梵高如果不是精神病,还能否创作出这些不朽之作?连陈丹青都说,画画不需要知识,凭的是感觉。你看,大师都这样断言,我们又能说什么?艺术是在各学科中最需要天赋的一种学科。
最近在北京看了一个当代艺术展,年轻画家居多,挺受启发的。我以前的工作做过图案,做过广告,所以我想以后应该在我的绘画中找到这个途径,应该发挥这种优势。你心里想做的,就是你外在表现的需求,只能在摸索中前进。
《雨后》60X80cm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王天紫:对您个人未来的创作,你有什么样的期盼和思考?根据您的生活经历,对我们国家的美育工作有什么样的建议?
贾炜:就是安安心心的,踏踏实实地画画。另外能让自己的作品被更多的人看到。
美育是一个长期的教育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各种问题的,不但要从娃娃抓起,还要从年轻人、成年人抓起。不但今天做,将来还要做,坚持不懈的做下去,才能有良好的结果。重要的是政府的导向问题非常重要。有一个细思极恐的问题值得我们国家的警惕和重视,就是“娘炮文化”。你看我们年轻人崇尚的男子形象都是什么样子?一个一个像大姑娘。这样的人真能上得了战场吗?真能吃得苦为国家做奉献吗?其实这种炮娘文化是美国对我们的文化渗透,是一种文化侵略,是一种让我们国家和平演变的伎俩。反过来,我们看看美国的影剧里边塑造的男子形象都是那么威猛刚阳的,难道还不值得我们警惕吗?美育不是单单使我们知道怎么欣赏美,重要的是知道怎么审美,怎么塑造我们的心灵美。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网站运营:北京头条
北京头条 版权所有©1997-2016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我们:435 203 49@qq.com